脱贫攻坚 教育力量·高校行动
今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在确保消除绝对贫困、决胜脱贫攻坚的战斗中,作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教育部各直属高校带着情怀和责任,响应时代召唤,承担起了自己的使命。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教育部各直属高校加快定点扶贫责任的落实,以实际行动助力脱贫攻坚圆满收官。截至今年6月12日,教育部64所承担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直属高校直接投入帮扶资金1.77亿元(完成率为111.3%)、引进帮扶资金2.81亿元(完成率为156.5%)、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1.85亿元(完成率为112.4%)、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3.13亿元(完成率为115.9%),54所直属高校已全面超额完成指标任务。
强化智力扶贫,搭建知识“云梯”
“老师,背单词的时候背了忘,忘了又背,一直停留在一段单词上怎么办?”“学数学没兴趣怎么办?”……疫情期间,甘肃省宕昌县的中小学生通过中央财经大学“星火”梦想课堂的QQ群,向志愿者请教学习问题。
今年4月,为帮助当地实现“停课不停学”,中央财经大学策划启动了“星火”学业辅导计划和“梦想课堂”青年志愿者活动,以“云支教”的方式,向定点帮扶宕昌县中小学生开展线上学业辅导志愿行动,为他们送去学科拓展与能力提升类、心理健康与素质拓展类、信息技术与财经素养类三大类共计10余门课程。
扶贫先扶志,帮困先育人。各高校持续发挥资源优势,强化智力扶贫,创新帮扶方式,通过线上支教等方式,为贫困地区“雪中送炭”。
疫情防控期间,复旦大学开展面向云南永平县的“永平伙伴成长计划”,4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通过网络连线当地学生,提供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在内的学习帮扶和主题分享;北京化工大学持续开展“心桥工程”教育教学共建项目,通过网络平台指导内蒙古科左中旗师生备战高考,该校研究生支教团在线上为学生普及防疫知识,讲述战“疫”故事……
“开学了!做好复学心理准备了吗?”3月26日,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心理咨询师、学生心理协会指导教师阎博,为云南省南涧县第一中学1200多名学生作了一场直播讲座,对孩子们进行开学前心理疏导。
“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接受的东西。老师让我更加明确了未来的方向,变得更加自信了。”直播讲座结束后,南涧一中学生龙飞洋在留言区写下了这样的话。
中国人民大学与云南兰坪民族中学合作建设了成长辅导室,在为当地学生提供学业辅导、开展课外活动之余,还提供远程心理咨询;华东师范大学针对贫困地区学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结合疫情防控期间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专门推出心理健康专题网络课程模块。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在今年特殊背景下,各高校发挥技术、人才和资源优势,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为孩子们搭建了一道道知识的“云梯”。
聚焦科技扶贫,用产业带动发展
初夏,在湖北省孝昌县巴石村,68岁的贫困户李定龙正忙着插秧、收油菜籽。今年,除了60多亩田外,他还承包了10多亩鱼塘。“日子好起来了,多亏了华中科技大学的扶贫工作队。过去我们一斤谷卖块把钱,种上优质稻后,最高每斤能卖到7元”。
产业是农民增收的基础。如何让贫困地区百姓的口袋鼓起来?各高校立足自身学科优势,突出科技扶贫、产业扶贫,为当地栽下一棵棵“致富树”。
北京化工大学是内蒙古科左中旗的定点帮扶学校。今年5月,北京化工大学投入资金、集中科研力量成立的宝龙山工业园盐碱耕地土壤改良示范项目正式启动,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该项目将通过环境检测、土壤修复和灌溉技术的综合治理,提升耕地质量,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在贵州麻江县,南京农业大学拓展帮扶杨梅种植、家禽屠宰等新增产业项目,制定中药材和菊花产业帮扶方案,还引导专家通过“南农易农”平台等提供线上农事指导服务,不断推进产业扶贫;北京林业大学则启动了2020年科技扶贫专项申报工作,定向设立了一批适合内蒙古科右前旗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需要、服务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具有北林学科特色的科技帮扶项目……
“贫困村要想富起来,发展壮大产业是关键”。在宕昌县沙湾镇大寨村,驻村第一书记、天津大学扶贫干部江皓在走访中发现,当地百姓生产挂面以家庭作坊为主,没有成熟的大型挂面厂。能不能把挂面产业做大做强?
依照“市场+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扶贫模式,江皓带领村民建起了挂面扶贫车间,带动16户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已生产挂面5.3万斤,销售金额达到11.7万元。
在云南昌宁县,东北大学结合当地资源优势,投入70万元,重点打造百香果、蜂蜜产业,建立农业产业与精准脱贫相结合的长效发展机制;拥有金银花产业扶贫示范园3700亩,年收入1200万元,在陕西蒲城县尧山镇闫家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用5年时间为当地打造了“金银花小镇”,用金银花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云端”消费扶贫,打造长效机制
“我现在来到了连绵的无量山和雄壮的哀牢山之间,你们看,我们的豆子熟了……”身穿彝族服饰,浙江大学扶贫干部、云南景东县副县长徐亚州变身主播,为当地水晶豌豆等农副产品带起了货。仅一天时间,景东水晶豌豆在各大网络直播平台就销售了755单、1880公斤。
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客观上给产业脱贫带来了一定影响。受交通堵塞、销售渠道单一等因素的影响,不少贫困地区的农副产品出现了滞销,巩固扶贫成果面临挑战。今年以来,各高校依托教育系统消费扶贫采购平台“e帮扶”,面向学校师生、校友和社会,发起了“以购代捐”消费扶贫行动,打造扶贫长效机制。
天津大学组织青年扶贫工作室成员直播带货,“e帮扶”贡献度超过14万元,扶贫超市销售超过36万元;截至5月底,中南财经大学购买云南省盐津县农副产品300万元,协调对接学校合作餐饮公司购买盐津县等贫困县农副产品200万元……
7月3日,云南寻甸**彝族自治县迎来了一批特别的客人——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7名师生。这支汇集了广告学、播音主持、新闻学等多个专业力量的队伍,通过短视频拍摄、直播带货等方式帮助当地花农销售因疫情滞销的鲜花产品。
除了号召本校师生“为贫困群众拼一单”,高校还发挥人才、专业优势,为当地提供电商培训、品牌包装和营销设计,深层次地促进消费扶贫。
北京化工大学发起了扶贫产品包装设计大赛和扶贫产品商业策划书大赛,旨在引导师生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帮助内蒙古科左中旗提高扶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北京科技大学举办校园营销比赛,240余名参赛学生结对帮扶甘肃秦安县11个合作社,助力当地农特产品销售……
数据显示,各直属高校在教育系统“e帮扶”平台上线贫困地区农产品1081款,累计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2712.9万元,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832平台”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3162.79万元。
补足发展短板,培育乡土人才
基础设施不足、教育资源薄弱是大多数贫困地区的“通病”。立足自身资源和人才优势,高校一方面为贫困地区补足发展短板,一方面强健筋骨,增厚当地人力资源。
大连理工大学向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赠200万元,用于龙陵县3所小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肥工业大学投入300万元资助安徽灵璧县果蔬示范园和定点帮扶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重庆大学捐赠近200万元,用于云南绿春县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哈尼古歌保护传承……
国内外柑橘产业现状如何,椪柑生产的基本技术有哪些,马铃薯在生产、收获和储藏中要注意哪些问题……今年5月,华中农业大学开设的农业产业发展能力提升培训班在“云端”开播,吸引了来自湖北建始县的基层农技人员、职业农民等2200多人观看。
为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各高校也将人才培训工作作为帮扶工作的重点,致力于为当地打造一支人才队伍。
上海外国语大学开展丽江市“中学英语教师培训计划”云课堂行动,共计培训教师2546名;北京邮电大学协调200万元帮扶资金,在贵州长顺建起了电子通信行业维修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开展5G智能终端维修技术、机电工程和社会服务类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12日,64所定点扶贫教育部直属高校培训基层干部53614人、培训技术人员64057人。
坐在摞满纸箱的蜂蜜厂车间,江皓正带着厂长,和远在渤海之滨的天津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师生,通过视频连线讨论如何为产品升级包装。
除了引“外援”外,江皓注重游说青年人返乡,培养致富带头人。村里挂面厂负责人何喜文就是被江皓劝返回乡的代表。
“鸟无头不飞。我要给当地留下一些人才,不能说哪天我们一走,村里又返贫了。”提起自己的扶贫工作,江皓总是这样说,“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我们青年人要有这样的理想和担当。”
《中国教育报》2020年08月10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