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的问题”。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南京理工大学党委创新工作方式,搭建实践平台,通过打造“耕耘坊”统一战线同心教育实践基地,进一步强化对高校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的政治引领和教育培养,凝聚起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澎湃力量。
一、创新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统一战线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新形势下做好高校统一战线工作指明了方向。南京理工大学党委始终坚持把统战工作融入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去,通过充分发挥学校统一战线名师荟萃的智力优势,聚焦“军工特色、统战特征、育人特性”,一体化推进同心教育,构建了“耕耘坊”统一战线同心教育实践基地,致力于将其打造为“统战对象政治引领基地、党外人才培养锻炼基地、民族团结实践创新基地”,彰显统一战线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责任意识,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耕耘坊”由“一馆一室一中心”(兵器博物馆、名师工作室、学业指导中心)构成,汇聚了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国家级教学名师、致公党江苏省委副主委吴晓蓓在内的数十位名师,将“三耕四传”作为基本定位和使命担当。“三耕”明确耕耘什么:即深耕军工精神强报国心、深耕育人使命凝铸魂心、深耕民族团结暖学子心;“四传”突出怎样耕耘:即传承统战文化、传播同心思想、传递育人温度、传塑师德师风。
二、主要做法
传承军工精神,讲好思政教育课
“耕耘坊”以兵器博物馆为统一战线思政教育主阵地,以党外知识分子、留学归国人员、少数民族学生为对象,通过党外名师亲自讲授军工课程,重点构建了“军工历史与军工精神”“军工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国家安全与军工责任”三大教学模块,突出“初心使命、科技创新、强军报国”三大教育内容。一是追溯办学起源,牢记初心使命。1953年南理工前身哈军工炮兵工程系在战火中诞生,毛主席在对学校的训词中强调,“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我们的陆军、空军和海军都必须有充分的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这一切都不能离开复杂的专门的技术。”从此南理工就肩负着强大国防、繁荣祖国的使命和担当。二是讲授兵器发展史,探索科技创新路。以大量详实的实物和模型,从种类、性能、原理等方面全方位展示近现代兵器的发展历史和国家科技创新历程。三是传承红色基因,立志强军报国。结合国防安全形势分析,通过实境课堂等教育方式,有效激发广大统战成员奉献国防、励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红色基因”的教育浸润作用。
传播同心思想,讲好名师示范课
“耕耘坊”以名师工作室为师风传承、名师示范、培养党外青年骨干人才的主课堂,突出“争做教学科研模范”“弘扬优良师德师风”“提高建言献策水平”等主题,定期组织开展专业研讨和技能培训,提升党外教师、留学人员的育德意识和育才能力。同时,凸显同心元素,推动“课程思政”创新,通过名师谈自身成长故事、青年教师谈出国访学经历等活动,指导党外知识分子打造了一批精品课程,大力培育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名师团队面向广大党外青年教师传播同心思想,传授专业经验,传塑师德师风,提升了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能力,有效发挥了统一战线人才智力资源优势。
传递育人温度,讲好学业指导课
“耕耘坊”以学业指导中心为学业帮扶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渠道,开展“全覆盖”的学业辅导,强化“多维度”的团结教育,打造“不断线”的暖心课堂。充分发挥党外名师的指导带动作用、学导的朋辈帮扶作用和学生典型的标杆引领作用,持续开展“走近名师名家——大家谈治学”、“优良学风助我行”系列学风建设活动。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耕耘坊”学业指导中心通过在线学业指导、在线学习咨询、精推导学视频等方式,实现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指导全覆盖、不断线,强化学生学业指导与发展支持,切实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业成效。同时,学校依托学业指导中心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构筑了“红石榴家园”教育平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工作成效
1、聚焦军工传承,同心教育实践打造新模式
“兵器装备”彰显思政育人功能
兵器博物馆作为珍贵的实境教学点,通过大量的实物原型和生动的现场讲解,塑造成为集中展现国防和军事成就的“历史窗口”、传承爱国主义和军工精神的“红色课堂”。
“军工精神”载入精品课程体系
名师团队打造了“兵器中国”“火药中国”等多门精品课程。在名师指导下,《手绘人民军队90年》获首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学生微电影大赛一等奖。
“实境课堂”强化铸魂育人成效
通过情境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弘扬了以“哈军工之父” 陈赓大将、“三代坦克之父”独臂总师祝榆生、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冠王”王泽山院士为代表的时代楷模,教育引导党外知识分子和广大留学人员在兴业荣校中践行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情境式教学强化铸魂育人成效
2、聚力建功立业,统一战线功能实现新拓展
学校名师团队长期耕耘在教研一线,面向统一战线广大青年教师传承专业经验,传播师德师风,提升参政议政能力,每年相关课程累计超过1000学时。
“名师效应”提升业务能力
在名师工作坊的指导下,青年教师张海玉、班恬分获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政和工科组别一等奖和三等奖,并被授予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隋修宝和左超教授的四项科技成果入驻江苏省留学归国人员实践创新基地“同心家园”。
“同心教育”赋能创新发展
全校统战成员针对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了8个方面的意见建议,围绕学校“十四五”规划提出了23项提案,有效提升了党代会报告和“十四五”规划质量。
“同心教育”赋能学校改革发展
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
致公党江苏省委副主委吴晓蓓教授“关于激励高校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动力”等多项建议被江苏省有关厅局采纳;民进主委盛安冬教授关于疫情防控的建议被民进省委采用并上报民进中央。省政协委员沈家聪教授执笔撰写的建议入选省政协重点督办提案,并由省政协主席会议领办督办。
3、聚心团结进步,学业发展指导凸现新成效
“耕耘坊”学业指导中心年均开展“名师辅导”专题讲座24期,举办主题活动50余项,年均约1000余人次少数民族学生得到学业指导,近三年来少数民族学生成绩优秀率和及格率分别提升了15%和7%。在学业指导中心名师的指引下,学校涌现出“校长奖章”获得者、藏族学生扎西卓玛,第五届“互联网+”创新创业江苏省赛一等奖、彝族学生罗诗呷,以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一等奖、**尔族学生买提江等先进典型。在广大名师的关心指导下,少数民族学生的团结进步教育和学业发展指导取得了扎实成效,学校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